-
济南基地一声令下,年产20颗卫星刚下线,日照海面捷龙三号即升空——山东把“造星、试箭、发射”整链塞进省内闭环。
从产能看,500公斤级卫星年产20颗已挤进全国前五;火箭端,星河动力、深蓝航空、天兵科技同时落户济南,等于把北京南苑、亦庄的核心功能平移渤海湾。
测试场更夸张:德州庆云、长清、新泰三地串成百公里“火箭试车走廊”,试完直接上拖车,3小时到海阳,6小时登船。
山东打法有三层:一、港口+制造。
火箭总装后走水运,比陆运半径缩短50%,运输窗口翻倍;二、国资杠杆。
泰安5亿元注资深蓝航空,换来民营液体可回收火箭在本省首飞,财政只花一次钱,却锁住整条供应链;三、海上发射安全冗余。
黄海残骸落区人迹罕至,让固体、液体火箭都能放开推力,成本再降一截。
三年后的悬念在于:当产能继续扩张,山东是否会把卫星出口写成外贸大单?
海上发射会不会像港口集装箱一样,搞出“航班化”排期?
读者觉得,下一步山东该先冲星座组网,还是干脆开放发射工位给全球客户?举报